《Science》在线刊登了我院与中科院重庆院合作撰写的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管理的短评文章
2019年2月1日,《Science》第362卷(6421期)以eLetter的形式刊登了我院肖作林博士与中科院重庆院合作撰写的题为‘Reservoirecosystem management in China: Incorporating the principles of regime shift’的短评文章(文章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2/6421/1379/tab-e-letters)。三峡工程调度运行导致水库水位每年涨落循环变化,形成了落差达30米、面积达340余平方公里的消落带。由于长期反季节淹水以及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使该消落带成为世界上独特的地貌单元。长期淹没和落干的水文节律使消落带内的生态系统出现频繁的循环演替和瞬态现象(Transientphenomena)。这种由水库调度引起水文节律改变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向消落带生态系统的转变,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及地方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同时也实施了一大批生态恢复工程旨在构建一个稳态的消落带生态系统。然而,由于缺乏对消落带生态系统循环演替和瞬态现象以及消落带稳态转换(Regimeshift)过程和机制的科学认识,这些措施效果其微。我们通过多年的观测和研究认为,在国家的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在未能科学理解消落带稳态转换过程及其机制和这种转变过程的关键转换(Criticaltransaction)之前,一切生态恢复工程措施应该谨慎而为,因为目前在消落带所出现的问题有可能是消落带瞬态现象和稳态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政府管理者、科学家以及社会公众等可以基于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规律,共同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Adaptivemanagement strategy),通过持续的监测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减少水库调度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亟需建设一个跨部门、行业及地区的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网络。近年来,管理部门也意识到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并实施了三峡水库生态调度。除此之外,要鼓励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以揭示消落带生态系统瞬态现象、稳态转换过程以及关键转换机制,为生态恢复的成功和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办法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Science》eLetters主要刊登由《Science》主编精选出的针对过去三个月内发表于《Science》杂志论文的评论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