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阳君基于水足迹理论量化四川盆地3种主要粮食作物用水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蓝水和灰水足迹最小化,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得到不同节水情景(5%、10%和15%)下的最优作物种植结构,最后通过用水效率指数分析优化前后各地农业用水效率。研究成果以“水足迹视角下四川盆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及用水效率研究”为题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上。GIS应用创新团队研究生阳君为第一作者,肖作林老师为通讯作者。
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作物用水以绿水足迹为主,灰水足迹其次,蓝水足迹和灌溉损失量占比最少(图1)。经种植结构优化,在不同节水情景下(5%、10%和15%)与2020年相比,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均呈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增;蓝水足迹在3种节水情景下分别减少了21.27%、22.24%和23.71%;灰水足迹在3种节水情景下分别减少了3.52%、6.59%和9.55%;农业产值在3种情景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研究期间,作物用水效率先波动下降再缓慢上升,2021年达到峰值(图2),作物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非均衡特征。
(图1 2001—2021年四川盆地作物用水年际变化)
(图2 2001—2021年四川盆地作物用水效率年际变化)
(撰稿:阳君;审稿: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