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GIS应用创新团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冉会平基于国道、县道、乡村等各等级路网数据,采用网络分析、CRITIC法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了乡村路网通达性,并进行空间近邻效应分析,以均衡化乡村路网建设,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成果以“乡村振兴背景下武陵山区乡村路网通达性研究──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为题被《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录用。研究生冉会平为第一作者,刘睿教授为通讯作者。
农村路网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特别是对偏远山区而言,要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乡村落后现状,促进乡村发展,必须强化乡村路网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四好农村公路的发展,保障农村地区的公共运输网络,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研究发现秀山县路网通达性呈现中间高边缘低、东南高西南低、由秀山县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高通达性区是秀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其行政村占比达17.91%,地势平缓,内外交通便利,能够辐射带动外围的村镇的经济发展;低通达性区位于西南部,总面积达259.58 km2,比高通达性区多1/5,地势复杂,经济发展落后,亟需重点关注。路网通达性水平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性,在维持路网通达性水平向前发展的基础上,应强化冷点区路网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路网通达性综合评价结果(左图),冷热点空间分布结果(右图)
(撰稿:冉会平;校稿:杨扬;审稿: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