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教学模式。2025 年3月20日下午,航空服务系校企联合教研室于学院419教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AI技术深度赋能教学创新”的教研活动,校企双方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本次活动由教研室副主任罗杰主持。
会议伊始,罗主任通报了三项核心议程:新专业学士学位授权申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21级学生实习工作的开展进度和质量监控,以及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迎评准备要求。他特别强调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估需建立“技术赋能+人文温度”的双重评价体系,既要善用AI工具提升效率,更要坚守教育本质。

在经验交流环节,校企双方教师分享了AI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应用心得。罗杰老师以《服务学概论》课程为切入点,在调研我国城市服务业排名前十城市现状的任务中,引导学生们借助Deepseek等工具,不仅高效获取和整理数据,更在团队协作中锻炼了AI协同能力,为课堂注入新活力。企方新晋教师刘红春老师主动展示了利用Deepseek+Kimi制作的教学PPT。从内容框架搭建到视觉设计优化,总结制作要点,分析优点与不足;同时畅谈使用心得,既肯定了AI技术提升教学效率的优势,又客观指出潜在挑战,呼吁教师们勇于尝试、积极探索。企方周敬老师则聚焦民航特情事件案例寻找,指出AI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问题——自我判断与AI输出的融合。这一观点引发在场教师的共鸣,为后续讨论埋下伏笔。

巫昊燕老师分享了参加学校教务处组织的“Deepseek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案例与实践”培训的所见所闻,将视野拓展至宏观政策层面,从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到上海交大“AI+教育教学”行动方案,结合自己学习中接触到的案例,与在场教师共同展望了未来AI教育的发展方向。
王樱洁老师另辟蹊径,分享日常生活中运用AI语音交互功能记录灵感、激发思维的巧妙方法;吴勇老师结合学生论文指导工作,分享如何借助AI工具引入学校评价标准,精准评价与修改论文;针对航服专业学生论文写作特点,传授引导学生运用AI工具进行行业规范符合性检查、强化论文逻辑性的实用经验,为提升论文质量提供新思路。
在经验分享后,针对"技术依赖症""信息甄别难""人机协同弱"等共性问题,校企双方老师各抒己见,提出了比如制定更严格的AI使用规则、设计专门的训练课题等很多具体建议帮助学生摆脱“AI幻觉”。在总结环节,谢媛媛老师提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构建“三位一体”的AI教学规范体系:明确学生使用AI的分级标准、挖掘多源教学资源及工具、加强学术伦理审查机制。她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技术替代”,而是“人机协同进化”。让AI成为教师的智能助手、学生的思维伙伴。同时她也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借助AI工具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多元、高效的学习环境。
此次校企联合教研室活动,是航空服务系在AI融合教育领域的一次试水。未来,航服系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严谨的态度,深入挖掘AI技术潜力,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航空服务人才共同努力。
撰 稿:巫昊燕
一审一校:谢媛媛
二审二校:董雪柏
三审三校:张云耀